当前位置:首 页 > 西羌风情 > 羌族歌舞


1、羌族音乐概况

羌族的民间音乐主要是民间歌曲及歌舞。民间歌曲有山歌、劳动歌、风俗歌及巫师歌;歌舞有喜庆歌舞和丧事歌舞两种。

①民间歌曲

山歌 羌语称“拉那”或“拉索”,多在劳动场合或山间田野中唱,节拍比较自由。演唱形式有独唱、对唱。

劳动歌 有犁地歌、收割歌、薅草歌、撕玉米皮歌、打场歌、搂柴歌、打房背歌等。有独唱、齐唱和词曲相同的重句对唱等形式。

风俗歌 专用于传统风俗仪式活动,包括婚嫁歌、酒歌及耍山调。

婚嫁歌包括嫁歌及喜庆歌。嫁歌又称姊妹歌,姑娘出嫁前夕,由陪伴新娘的妇女们和新娘唱;喜庆歌则是新郎家为庆祝喜事而唱的歌曲。

酒歌是婚丧节日宴客时唱的歌。节奏徐缓,曲调悠扬,风格古朴。内容有客主间互相祝贺、应酬之辞;也有叙述家史或赞颂古代英雄人物。

耍山调是一种体裁自由的抒情歌曲。按羌族风俗,每年农历正月初五,青年男女上山游玩,俗称耍寨子。耍山调是在这种场合所唱的歌曲。

巫师歌 是巫师在请神送鬼时唱的歌。说唱相间,并有敲击羊皮鼓的间奏。

②歌舞

喜庆歌舞 即“萨朗”舞,广泛用于各种喜庆活动。表演时,人们分成两组,围成圆圈,轮番歌舞。

丧事歌舞 用于丧葬仪式的丧事歌舞并不表现悲伤情绪,内容多为对死者的赞颂,对死者亲属的安慰。

 

2、羌族民间戏曲:花灯戏

花灯戏是羌族民间戏剧之一,是羌族群众喜爱的文艺形式。原为农民庆贺丰收及春节时围灯边唱边舞的“跳灯”,后民间艺人在此基础上将动作改编,配以山歌曲子表演,逐渐发展成为有故事情节的“灯戏”。由于表演者均手持五彩灯笼,故名“花灯”。

花灯在当地羌族人民心中是神的象征,能驱邪逐鬼。花灯表演的主要内容是讲玉皇大帝的7个女儿(或天王阿爸木比塔的7个女儿)在天门土地神的带领下,来到人间拯救受苦受难的羌族百姓的故事。

 

3、非物质文化遗产——羌族多声部

羌族古声部民歌又称羌族多声部民歌,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,可以说是我国民族音乐史上最古老的一种唱腔。歌唱时,先由一人起调,随之有人和音、补音,少则几是人,多则成百上千人,气势恢弘。音乐古朴典雅,激情奔放,抑扬顿挫,体现了羌民族奋发向上、勇于进取的精神。

 

4、羌族乐器

羌笛  笛声清澈、纤细,音域不宽,却悠扬婉转。唐诗宋词中屡见羌笛、羌管的咏叹。“羌笛何须怨杨柳,春风不度玉门关”。唐朝诗人王之焕的这首《凉州词》,千百年来已成绝唱。

羊皮豉  羌族用动物油硝老公羊皮,再以直径约0.5米的松木剜空,将皮绷上,以藤籀紧,再用芝麻油浸渍阴干。鼓皮只绷单面,鼓腔外纹花。鼓槌弯曲如弓,槌尖击鼓面,槌杆撞鼓腔,发浑厚、沉郁之音。鼓平时放“许”(端公)家神龛前,除“许”外,只有羌寨中公认善舞者可敲。羌寨逢喜忧事及节日,则敲鼓起舞。

口弦  口弦是一种用青竹制成的简单乐器,弹奏音色独特,是专为羌族妇女发明的一种乐器。羌族青年男女在恋爱时,男青年都将制作一口弦送给女方,以示信托。

盘铃  羌族宗教仪式上的摇击乐器,又名响盘。音色清朗、脆亮,具有女性柔和、纤细的特征。旧时,盘铃是羌族宗教仪式上使用的节奏乐器,常用于祭祀活动表演巫舞,常与羌族手鼓同时使用。

 

5、羌族舞蹈

羌族民间舞蹈主要有“萨朗”“席步蹴”“羊皮鼓舞”“跳盔甲”“忍木那·耸瓦”等。舞蹈多是围着火塘和相互牵手进行的,形式上近似藏族的“锅庄”,所以人们就把欢快的“萨朗”称作“喜事锅庄”,把在丧事活动中进行的“席步蹴”等形式,称作“忧事锅庄”。

       羌族民间舞蹈多与民俗活动相结合,一般无乐器伴奏,舞者边歌边舞,或以呼喊声、踏地声协调表演。动作没有严格地规范,变化比较自由,形式古拙,风格质朴,生活气息浓郁。羌族民间舞蹈基本上是集体表演的形式,参加者人数不限,围着火塘或在院内围成圆圈进行。


版权所有(C)北川九皇山生态旅游股份有限公司 地址:绵阳·北川羌族自治县·桂溪镇 | 电话:0816-4732666 4732888 蜀ICP备11014343号

川公网安备 51072602110018号